9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松声绿:乌尤庵说诗

9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松声绿:乌尤庵说诗

hyde01 2025-09-01 装修禁忌 8 次浏览 0个评论

《石破天惊:儒家经典文本的重现》

虞万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虞万里先生“石经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汇编,内容包括利用石经对《尚书》《诗经》等经典今古文本的考订与复原、二十世纪七朝石经的研究状况、“石经学”之成立与近代大家的石经研究等。本书尤其强调,以汉魏石经残石与传世古文本对勘,并援据文献异文异句,参证清人的考证意见,揭示或印证今古文经本中重要的文字、词汇、段落差异和颠倒错舛的文句,以求最大限度地复原汉魏今古文经本的多个侧面。

《孔子传:华夏的崩坏与新生》

韦政通著,岳麓书社

全书从孔子与传统的关系,孔子的时代、性格、教育理念,孔学的基本观念和成德之学的内涵等多个面向呈现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细致梳理孔子如何在传统中开出人文的新天地,核心章节聚焦孔子的“成德之学”,探讨修身、君子理想人格与成德工夫的内在关联,揭示其作为儒家精神命脉的独特价值。作者认为,在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将在21世纪人类精神重建中扮演关键角色。

《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

李开元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历史考证的视角,解读《史记》名篇“荆轲刺秦王”的真伪虚实,将事件涉及的多位历史人物、种种历史事件抽取出来,结合新的素材,重新描绘一幅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画卷。在此基础上,作者做出了打破常规的延伸,尝试历史假设的可能,进而对李斯其人及其名篇《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乃至秦朝的速亡,提出全新的历史学阐释。

《天命在我:文书中的三国史》

江隐龙著,山西人民出版社·溯源

本书以三国时期的文书为切入点,结合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事件、战役,剖析三国时代的政治和军事史,并针对三国时代的疑点及争议做出合理推敲。其中,上篇“劝进篇”聚焦曹魏、蜀汉、孙吴及西晋开国过程涌现的劝进相关文书,详细解析了时人如何在天下未定的特殊背景下,通过对政治理论、道德观念、军事态势的重构,完成对新王朝天命的论证。下篇“军争篇”则分别以拒迎天子、三分天下、曹魏与蜀汉和孙吴的战争、蜀汉及孙吴朝政为子主题,通过各自事件中涌现的文书,梳理自汉末乱世到三国鼎立一百年来的走向。

《仙道寻踪:唐道士廿八考》

白照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公司

本书共收入关于二十八位唐代道士和一个道教仪式的考证文章。从传统考据学出发,对唐代部分著名道士的生平等情况进行考证的基础性研究。以“详其所略,略其所详”为原则,对学界熟悉的情况尽量少做介绍,对学界较为陌生和有误解的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

《今日向长安》

高瑞梓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记号

欢迎加入这场跨越千年的旅行,回到唐代去丈量长安,在历史的尘埃中发现这座无数人向往的传奇古都的繁盛与没落。作为唐代长安旅行指南,本书将为读者提供深度文化体验与灵感启发。从初入长安的注意事项,到灾害预警;从citywalk路线规划,到坊市风物人情;从住宿饮食、购物赏花,到造访名人宅邸、游览平康坊、观看节庆演出……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本书融合了生动的叙述与感官想象,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座“活”的长安城。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陈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鸣沙

宋朝以文治国,“崇文”与“抑武”是这个时期最鲜明的底色。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宋朝政治文化及其影响的著作,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和深入的研究,展示了宋朝如何在文官体系的支撑下实现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同时也揭示了这种政策选择所带来的军事和边防方面的挑战。本书不仅从传统的历史角度梳理了宋朝的政治变迁,揭示了有宋一朝崇文抑武的政治特点,更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挖掘了宋朝政治文化的深层内涵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

李治安著,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李治安教授是元史名家,素以元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研究著称。近年其学术视野又扩展到更长时段的中古史探讨,力图将微观考据和宏观纵论相结合,尝试改变琐碎支离之偏失。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的史学论文11篇。以贯通式视野,重在厘清政治支配、南北地域、民族融汇三组论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各时期的表现,着力把握政治支配与地域差异、族群关系的错综交织或相互影响,抉发一家之言。

《明清人物十五讲》

阎崇年著,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选取了明清两代的十五个人物,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如朱棣、玄烨、戚继光等,又有我们相对陌生但在各自领域内绽放光彩的英才,如孙承泽、唐英等。作者述其生平主要事迹,对其功过予以评说,又有对历史大势的整体把握;通过征引翔实的史料,条分缕析,打破大众固有之认知,廓清野史逸闻之疑云。

《洗冤录:中国古代刑案故事集》

钟源编,郑小悠、史志强、周琳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历朝历代的法律与执行,非常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与状况。《洗冤录:中国古代刑案故事集》以单篇个案的形式,讲述古代真实案件的发生、判决、执行、影响,进而探讨当时的社会情状,以此窥见古代社会之一隅。书稿涉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近二十个大大小小的案件。目光聚焦于家庭、宗族生活,女性的生存境况,法律判决中的模糊地带和空隙。

被“杀死”四年之久的妻子为何突然出现,是什么让清白的丈夫俯首认罪?商人突然暴尸荒野,为何替他打官司的不是兄弟叔伯,而是年仅22岁的妾?地位尊贵的格格为何险遭毒杀?本书试图通过一桩桩的具体个案,还原当时的社会面貌,揭示从古至今,法治之路的“道阻且长”。

《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

杨斌著,上海译文出版社·火与风

学术界讨论的江南,狭义上说,指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其中杭州府居于最南面,而严州,正在杭州以南。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上,严州府一直与杭州府相提并论,却既非江南(地理),又非闽浙(文化)。《江南以南》,以微观、地区、国家以及跨国视野数者相结合,试从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诸多方面,重述严州(建德)的地方史。挖掘“被湮没”于水下和历史中的严州府,是历史叙事的努力,也是作者出走万里、回望故土的思古幽情。

《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余戈等著,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本书通过14篇田野调查报告,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重要战役战斗,彰显了敌后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价值。敌后战场的开辟,奠定了中国抗战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为迅速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敌后战场的坚持斗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本书作者长期坚持田野调查,深入晋冀豫苏鲁等敌后战场战役战斗发生地寻访调研,结合中外史料互证,挖掘鲜为人知的战场记忆,重现了真实的敌后战场。

《工人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

张全之著,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工人运动关系的著作,采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结合历史事实进行文本分析,系统勾画出自晚清到解放区文学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工人运动的各类书写。本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考察了自晚清至抗战时期工人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第二部分重点考察了十二位作家对工人与工人运动的书写,既有鲁迅、茅盾、巴金等重要作家,也有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作家,如龚冰庐等。

《梅兰芳的书画交游》

齐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梅兰芳是一代京剧大师,也是书画爱好者,通过书画与各界人士广泛交往。本书集中搜集梅兰芳传世的书画作品,钩稽民国以来的相关史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国内思想文化界的面貌,较多涉及各界名人的交往轶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梅兰芳和他所处的时代。

《只此芳华:梅兰芳访美实录与研究》

董存发、洪朝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1930年1月到7月,作为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在美国访问演出长达半年。本书作者首次运用西方比较流行的文化在地化、扎根理论和边缘学等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编年考证、溯源归纳的方法,通过美国六大城市和三十四个州的主流和地方英文报刊资料,配合罕见图片资料佐证,完整叙述、分析和考证了梅兰芳成功访美演出的全过程。

《松声绿:乌尤庵说诗》

刘奕著,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

本书是一部论古典诗歌的随笔集,也是一部有内在逻辑的古典诗歌的读法之书。收入书中的有读诗札记,亦有与诗歌相关的书评、序言。本书谈及的诗歌上及《诗经》,下迄清诗,尤其集中于陶诗、杜诗。作者并不以金针度人的姿态自居,而是展演一种读诗的方式,即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校勘训诂问题出发,贴着文意,带领读者感受千古如一的文学性——始终有关人和人的心灵。

《守望传统:在田野寻找人文》

石硕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本书是一部踏遍山河写成的学术散记,凝聚了作者多年民族学研究与田野考察成果。全书分为 “大地经纬”“文明长河”“生命学问” 三篇,涵盖三江源人文地理、民族交流、城市历史、学人与教育多元主题,实证分析雪域高原生态、康定与成都城镇景观等自然人文风貌,对三苏祠礼制空间等建筑遗存进行历史考古,解读藏彝走廊族群迁徙、茶马古道等文化路线,从自然到文明再到生命,多维展现中国西南地域文化底蕴,揭示文明演进逻辑。作者以轻松笔触,采用散文化表达,将学术思想与个人感悟融合,传递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再发现。

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9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松声绿:乌尤庵说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